半岛综合体育让科学在祖国生根

  新闻资讯     |      2024-06-23 08:24

  BD半岛“平湖静,小河浑,册府半装新。檐前竹上腊梅薰,花信又初春。去复还,研兼教,几代师生耕造,为中华物理生根。超导贺高温。”

  这是“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1987年3月2日参加物理学会纪念胡刚复、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讯等前辈时,有感而发手写的一首词半岛综合体育。如今它挂在彭桓武的后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忠贤的办公室里。

  对于“为什么回国”,彭桓武曾说“回国不需要理由”。这首词却透露出他的初心:为了中华物理生根。

  如今,科学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并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在岁月雕刻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赵忠贤探索高温超导体40年。在学习和实践中,他不断理解自己接触过的前辈名家的治学精髓。他说,“冷板凳”并不总是冷的。

  1959年,赵忠贤考上大师云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学后不久,赵忠贤听“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作报告,讲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让年轻的赵忠贤对科学不仅产生了兴趣,更有了责任和使命感。

  张宗燧上数理统计课时,直言某著名学者的观点他不同意。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是在交流和争论中前行的。

  洪朝生回国后服从国家安排,义无反顾投入低温研究,建立起低温条件,这才有了后来的超导、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举世瞩目,不仅取得一系列成绩,还建立起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世界最大的科研队伍。爱国、奉献、治学、修身的精神代代相传。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举行的一次党课上,赵忠贤向年轻人“喊话”:现在全国科研力量这么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加起来那还得了吗?

  历经70年风雨,中国科学家在“潮流”中搏击,在“冷板凳”上扎根,坚持不懈、厚积薄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在我国的大西北,有这么一支团队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扎根兰州60载,在固体润滑学科奠基人陈绍澧、中科院院士党鸿辛、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中科院院士刘维民及一批青年科学家等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之下,持续为我国的润滑领域提供科技支撑。

  1958年,在“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中科院石油研究所润滑等3个研究室的“108将”由大连西迁至兰州。

  196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进入研发关键阶段,卫星天线的导电润滑材料技术成为难题。党鸿辛带领团队历经艰辛,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固体润滑膜,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1987年,经中科院批准,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陈绍澧的学生薛群基任实验室主任。刚筹建时,实验室只有12人、7间房、50台设备。

  1992年,不到30岁的刘维民被老师薛群基任命为实验室副主任。如今,他的学生周峰研究员接棒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60年来,实验室人才辈出,在时代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旗帜式的科学家,带领队伍攻坚克难、再攀高峰。几代人60载的默默奉献,言传身教地告诉年轻人,什么是忠诚、什么是使命。

  2018年1月,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细胞》,成了举世瞩目的大明星。这是世界首例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

  团队核心成员刘真是一名土生土长由中科院培养的青年科学家,被导师孙强誉为细胞“去核”“注核”技术的“世界冠军”。2018年9月,30岁的刘真“破格”成为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表示,中国科学研究要想从“渐进式”创新到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学的领跑者,本土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合肥西郊的科学岛上,有一群“逐日”的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团队半岛综合体育。

  40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聚变”人的接力传承下,中国建成了世界首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核心技术领跑。如今,这群“追太阳”的人平均年龄只有38岁。

  2014年10月,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为主体建设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半岛综合体育。改革后,该院对人才队伍进行了“推倒重来”式的建设。到2015年12月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时,负责这颗卫星总体研发的科研人员中,75%是“80后”。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提到“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这群年轻人心中,主席的“点赞”更像是一种巨大的鞭策,在筑梦航天的路上,他们将继续挥洒汗水、贡献智慧,“承国家之志,铸时代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