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半岛综合体育科学家的贴心人

  新闻资讯     |      2024-08-26 05:23

  BD体育在科技事业发展的“幕后”,有一个鲜为人知却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就是科技管理和服务者。

  为工程科技事业奋斗多年,中国工程院三局医药卫生学部办公室主任张文韬把自己视为科学家的“服务员”,“最大程度为科学家发挥才智创造环境和氛围”。

  从科技扶贫,协助院士“啃下”深度贫困县脱贫“硬骨头”;到抗击疫情,组织协调500多位院士专家为我国抗疫提供科技支撑;再到日常工作生活,主动作为、全力落实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总要求,张文韬被院士们称为“得力助手”。前不久,张文韬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2016年秋天,接到前往云南澜沧县挂职的命令,张文韬很快便收拾行装启程了。他早上6点从北京出发,跨越3000多公里,途经普洱市,第二天中午才到达澜沧县。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把澜沧县脱贫的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国工程院半岛综合体育,张文韬此行的目的就是“科技扶贫”。如何发挥院士专家的科技力量帮助当地脱贫,是他脑海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到驻地,张文韬马不停蹄深入澜沧县所有村寨开展调研。利用3个月时间,张文韬几乎走访了每个村寨、遍访了每户人家。因何致贫,人均收入、家中人口多少每到一处,他便详细记录调研情况和思考,密密麻麻写满一沓厚厚的笔记。

  借助科技力量,一定要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张文韬与一同在澜沧驻点扶贫的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多次商议,该如何找到致富之路半岛综合体育。

  最初,他们找了一块地做试验。第一步需要打垄,为了打直线,他们随手从旁边的树上掰断一根枝条,去掉枝叶,削成上细下粗的短木棍,插到田地里用来固定绳子。没想到一个星期过去,倒插的竖条居然发芽了。

  “这说明这个地方土壤有机质好,气候、水分也好。”张文韬告诉《中国科学报》,“老百姓真不应该过穷日子。”

  通过与朱有勇及其团队深入探讨,一条产业发展思路在张文韬头脑里逐渐明晰因地制宜,培育一批林下有机三七、冬早蔬菜等产业。

  “一开始,大家的理念、想法确实不同。”作为第一位从云南省以外到此挂职的扶贫干部,张文韬一边反复沟通,一边决定带部分当地人“先干起来”。

  张文韬陪同朱有勇近一个月“连轴转”,找到仅有的几亩地作为示范样板,经过两年努力,最终形成产业规模。澜沧林下有机三七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5000亩;冬季马铃薯从100亩示范发展到推广示范3200亩半岛综合体育、辐射带动5000亩;冬早蔬菜建立了占地100亩的现代化示范基地,通过“种苗繁育+生产示范”,有力带动全县发展蔬菜产业,有效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根据当地实际,依托“娘家”中国工程院的科技优势,张文韬奏响了科技扶贫“第二部曲”他同朱有勇商量,依托澜沧职业高中,面向全县培养农民技术员。招生对象是当地农民,没有年龄、学历限制,只要想脱贫致富都可报名参加。

  每年夏末秋初,就会有数百名村民从澜沧县各村寨赶来,跟随院士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禽畜圈旁,接受为期100天的从开垦、种植到开挖、收获等全程手把手指导。“毕业”成绩则是所种作物的产量和所养畜禽的生长情况。

  学成脱贫的人越来越多。学员从2017年的4个班240人,增长到2018年的10个班600人,如今还在不断增长。张文韬感到很欣慰:“学员们成为一颗颗种子撒遍澜沧大地,成为脱贫致富的希望。”

  如何把高层次人才引入澜沧,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在中国工程院的支持下,张文韬续写了“第三部曲”:配合朱有勇团队,引进“娘家”人才和技术,在澜沧县设立首家“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带动了100多位院士专家加入“扶贫大军”,助力该县完成从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让群众切实过上了好日子。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是回到北京一年多的张文韬迎来的又一次巨大挑战。

  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张文韬协调组织钟南山、王辰、张伯礼、李兰娟等院士专家350余人次,形成180余份疫情防控建议;组织院士专家100余人次,完成11次上级紧急交办任务。多项高质量建议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为及时应对疫情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还积极协调联络多位院士,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抗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

  “非常紧张。”张文韬坦承,那几乎是一段“不眠不休”的日子。作为距离抗疫工作“最近”的医药卫生学部,许多个晚上,他和同事们住在办公室,累了就到隔壁办公室的沙发躺一会儿,冷了就把羽绒服盖在身上。

  除了中国工程院内部工作外,张文韬还需要与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密切合作,完成应对疫情科研攻关组、中医药专班等部际合作工作。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张文韬总是冲锋在前。他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的中国工程院应对疫情专项工作组,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本人也被授予“中国工程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他获得“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员”称号。

  在他看来,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院士们更值得尊重。“能为科学家服务很光荣,我要当好一颗坚固的螺丝钉,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平凡岗位上脚踏实地、默默奉献。”

  在中国工程院工作16年,张文韬忠实履职、尽责忘我,还得益于背后家庭的支持。“爱人给予了我全力的支持。”张文韬充满感激地说。这个和谐友爱的家庭也得到了“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的最高赞誉。

  荣誉既是肯定,更是鞭策。张文韬说,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先锋队,而作为院士们的“服务员”依然任重道远。“在工程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征程上,做好本职工作,真正帮助科学家把科技创新落到实处,服务国家,这是我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