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半岛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隔行如隔山”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本栏目力图从大众的角度选择话题,通过采访、约稿等形式与读者分享科技界专家的观点。欢迎各位读者给本版编辑来信,提出您的宝贵建议。
美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发现,很多人都不能清楚说出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之间的区别。尽管阿波罗飞船是实实在在的工程成就半岛综合体育,但许多美国人仍然把它归功于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
在我国,人们常常把科教兴国的“科”看作科学,认为技术不过是科学的应用,工程亦不过是技术的延伸,导致工程师的社会声望偏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职业声望上,公众对科学家、教师、医生的评价比较高,工程师仅排第四位。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在已经意识到“工程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的今天,厘清科学、技术、工程的本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无疑是推动工程科技深入发展的第一步。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柏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李伯聪。
“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是4个本质和内涵不同的概念。”张柏春告诉《科学时报》记者,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与探索,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律,注重的往往是公共知识与公共目标。而技术则是比较特殊的知识体系,是一些经过“开发”、“加工”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其特点在于发明与创新。与前两者相比,工程是以一种核心专业技术或几种专业核心技术加上相关配套的专业技术所构成的集成性知识体系。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往往需要比技术开发投入更多的资金,要面向实际需要,解决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需求问题。而产业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后,建立在各类专业技术、各类工程系统基础上的各种行业的专业生产、社会服务系统,其目标主要是效益和公众利益,经济性或社会公益性非常明显。
张柏春认为,科学、技术、工程与产业构成了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网络,相互之间有着复杂多变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技术、工程、产业与经济的关联程度远高于基础科学。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对工程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就越高。
五四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成了众所周知的口号与概念。虽然对于许多研究技术哲学和技术史的人来说,科学和技术是存在一定“分野”的,但在其他许多人的思想和日常用语中,科学和技术常常是不加区分的,于是就有了“科技”这个把科学与技术“混合在一起”的日常用语。
李伯聪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两种基本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其中,一元论有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以科学为核心的一元论、以技术为核心的一元论和一体化的一元论。前苏联学者所主张的“科学技术革命论”就是一体化一元论的典型体现半岛综合体育。
与一元论相对的是二元论观点。美国学者阿加西在20世纪60年代就明确主张不能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批评许多研究科学哲学的学者把技术简单地解释为科学的应用。我国的陈昌曙教授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大力主张技术有与科学不同的特性。
与一元论和二元论不同,李伯聪更倾向于“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正如从理论上不能将科学和技术加以混淆一样,也不应把技术和工程混为一谈。
他认为,技术是进行工程活动的前提。它会深刻影响工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无技术的工程。但是,在工程活动中,除了技术要素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管理、社会、伦理、心理等方面的要素和内容,所以也没有纯技术的工程。在某些情况下,工程中“非技术要素”的重要性甚至还可能超过工程中“技术要素”的重要性。德国学者德绍尔认为,技术是一个“可能性世界”或“可能性王国”。而工程则是人类改变世界的现实过程与现实存在。因此,工程不能等同于技术,而工程创新也不能等于技术创新。
“廓清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本质区别,最大的现实意义在于突出从科学向技术转化和从技术向工程转化的问题。只有弄明白这三者的定位、地位与联系,转化问题才有可能作为独立的研究内容。”李伯聪说。
“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而工程则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张柏春和李伯聪都这样认为。正因如此,它们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成果: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是科学理论,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公有的知识”。而技术活动的成果除了技术文献和论文外,主要是发明、专利和技术诀窍。它往往在一定时间内是“私有的知识”,是有“产权”的知识。而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则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往往也是直接的物质财富本身。此外,与工程相比,科学的对象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规律”,技术的对象是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特殊方法”。任何科学规律和技术方法都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而工程项目则都是一次性的、个体性的。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是3类具有各自特点的不同活动,所以活动的主体也就有很大的差别。“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和“工程共同体”是3类不同的人群。科学活动的主角是科学家,技术活动的主角是发明家,而工程活动的主角则是企业家、工程师、投资人和工人。李伯聪告诉记者,目前在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领域,对于“科学家”这个主题已经有了大量研究成果,相形之下,对于“工程师”这个主题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过于薄弱了。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工程共同体”现在还是一个几乎没有人涉足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亟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起,在美国出现了STS这一研究领域。”李伯聪说。STS既可以看作“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也可以看作“科学和技术研究”或“科学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缩写,其主旨是倡导对科学和技术进行跨学科、多学科研究。与许多西方学者不同的是,李伯聪认为,与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平行”,应该把工程研究也确立为一个独立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领域。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出现集聚化和工程化趋势后,对工程研究进行多学科探索具有了越来越多的现实意义。
19世纪以前,科学是个人的事业,科学研究乃至技术发明都是以个体小规模研究为基本特征的。人们把这个阶段的科学称为小科学。此时,科学和技术的关系还被认为是一种线性关系,即技术是由科学决定的。但是,到了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受曼哈顿工程的影响,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出现了规模化的工程特征。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把自二战以来的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概括为大科学。
美国学者司托克斯的研究表明,现代科学问题具有深刻的隐秘性,人类只有利用技术的手段,才能认识自然物质结构,“科学只能存在于技术当中,越来越多的科学已成为派生技术”。由于大科学研究的规模空前,而且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越来越纠缠在一起,特别是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和组织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如果没有特定的大科学装置,就无法进行某些领域的科学研究,而建设这些大科学装置需要很多的资金投入,其建设过程本身已经形成了所谓“大科学工程”。
在这一变化中,最值得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关注的,是大科学研究的性质、社会功能和工程化方式方面的变化使得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系统的内部变量半岛综合体育,科学研究也日益受到经济功利目标的引导,“传统”的科学范式正在受到冲击。在这种趋势下,科学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创新,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开发和应用。